top of page
陳逢源.jpg
台灣議會-1.jpg

陳逢源擔任第三回台灣議會請願代表,停留東京期間參與台灣民報的創立,留下這一張歷史照片。左起蔣渭水、蔡培火、

蔡式穀、陳逢源、林呈祿、黃呈聰、黃朝琴、蔡惠如,

時間約在1923年2月。

新民報.jpg

1937年台灣新民報同仁合影。前排左起陳萬、陳逢源、林雲龍、林呈祿、郭發、?、阮朝日、何景寮。

亦儒亦商亦風流

-陳逢源先生

陳逢源生於一八九三年,逝世於一九八二年,享年九十。其一生,剛好跨越台灣史上最波動而富變化的兩個時代。陳氏專攻經濟學、政治學,戰前曾參加抗日政治、文化運動;戰後,致力經商,成為成功的金融家、企業家。而貫其一生,吟詠不輟,可謂傳統一詩人。參加啟蒙期的政治文化運動,需具浪漫之情者,才敢放身去做,此正符合其詩人之情;但其對現實瞭解的透徹,與對財經的長才,也促成其穩健、溫和之風。

 

陳逢源畢業於總督府國語學校,任職於三井洋行,一九二○年,辭去三井職務,遊歷日本和中國大陸歸來之後,即參加當時的台灣文化協會和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。

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,是為了打破台灣總督府的專制統治,直接訴諸於日本政府當局,要求設立台灣議會,實行自治。自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四年,共請願十五回。陳逢源曾兩度擔任請願委員,第一度是一九二三年的第三次請願運動,陳氏和蔣渭水、蔡培火等三位任請願代表,吳三連、蔡惠如、林呈祿、王敏川等在日本先進行活動,向日本各方訪問遊說,招待記者,並籌備一個盛大的歡迎會,歡迎抵日的請願代表。第二度是一九二六年的第七次請願運動,陳氏和蔡培火、蔡年亨為請願代表,吳三連亦在東京活動,配合訪問,展開宣傳工作。

只要能喚起民眾意識的有組織性的運動,台灣總督府總是提防取締的。一九二三年,陳氏等請願代表藉著上東京的機會,向東京警察局提出成立「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」的結社申請,獲得允許。十二月十六日,台灣警察官憲在一夜之間,逮捕了「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」的會員及有關人士四十九人,以違反治安警察第八條第二項規定為理由,將蔣渭水等十八人予以起訴,是為「治警事件」。陳氏被判禁錮四個月。

一九二一年台灣文化協會在蔣渭水等人的奔走籌劃下成立。林獻堂被推為總理,陳逢源為理事。

一九二六年,發生了意識型態與路線問題的爭議。其主要代表者就是陳逢源與許乃昌,兩人藉著對「中國改造論爭」的筆戰,其實是在探討台灣社會的特質及今後改革運動的路線方向。論爭的文章都刊載在台灣民報上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一九二七年一月,文協分裂,林獻堂、蔡培火、蔣渭水、陳逢源等宣佈退出文協,另組「台灣民眾黨」。從路線論爭運動方式及抗日運動的分裂過程上來看,陳氏一直扮演保守的、民族主義立場的角色,是位溫和的改良主義者,反對激烈的社會革命,主張在體制內的漸進改革,先達到台灣自治之後,再談其他問題。

陳氏自序中有言:「予少喜吟詠,好讀唐宋詩詞。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,雖對經濟實際問題著力研究而不廢吟詠」。戰後,陳氏卜居陽明山別墅,名曰溪山煙雨樓,所吟詠諸詩得於此樓者甚多。

陳氏在戰前,曾入南社,與連雅堂、胡南溟等吟遊。戰後,與于右任、賈景德、王開運、林熊祥、吳夢周等籌組「台灣詩壇」,且被舉為副社長,以詩韻風雅相交遊。  

                   

陳氏在文化協會分裂前的活動,即常以經濟方面為題來做演講或為論述。文協分裂之後,更專注於財經問題方面,曾出任台灣新民報、興南新聞的經濟部長。對台灣金融政策,屢提出批判性的文章。

戰後,曾兩任省議員,後轉為金融及工商事業上,如華南商業銀行、台北區合會儲蓄、台灣鍊鐵、新台灣農業機械等公司之創立,都由陳氏督劃而成。其中以台北區合會儲蓄為陳氏致力之所在,一九七八年改制為台北中小企業銀行,業務蒸蒸日上,陳氏大大發揮了他的財經長才。

綜觀戰前與戰後的陳氏,其行徑的內在精神是暗合一致的。啟蒙期的知識分子常因感受自身遭遇的不公平,挺身而出,鼓浪風潮,但當風潮洶湧而來,越來越激進時,有些人如仍然保持穩健保守的作風,就會被視為落伍、妥協。陳氏為一溫和的改良主義,採取漸進改革的方式,腳踏現實,故歷經戰後的大變局,仍然能再次新的出發,以其才自食其力,享盡富貴福氣。此亦近代台灣歷史發展上的一人物典型。

bottom of page